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道教概貌

論道教的創立年代─兼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

时间:2015/10/21 9:37:12   作者:   来源:   阅读:2173   评论:0
内容摘要:摘自《周秦兩漢早期道教》 蕭登福教授著壹、序言道家是先秦的哲學宗派,道教是出自中國的本士宗教。哲學與宗教原有區分。至於道教與道家的相結合,一般學者以為道教創自張道陵,並把道教的攀附道家,說成始於張道陵依託老子以傳經;且將道教的區分,以張道陵為界限,將先秦至張道陵前者,稱為道教前身...
摘自《周秦兩漢早期道教》 蕭登福教授著

壹、序言

道家是先秦的哲學宗派,道教是出自中國的本士宗教。哲學與宗教原有區分。至於道教與道家的相結合,一般學者以為道教創自張道陵,並把道教的攀附道家,說成始於張道陵依託老子以傳經;且將道教的區分,以張道陵為界限,將先秦至張道陵前者,稱為道教前身,或稱之為方士期;張氏之後者,始稱為道教。

但證之史籍,道教的攀附道家,並不始自張道陵;道教的創始者,也不是張道陵;同時,道士與方士,也極難以嚴格的區分。古籍中並沒有張道陵創教之說,稱道教為張道陵所創者,實始於隋唐時期佛道二教的相攻。由北周末隋初的釋道安《二教論》倡始,唐初的法琳《辨正論》、道宣《廣弘明集》煽其風,遂積非成是。其用意在借醜化張道陵,而矮化道教,用以達成佛先道後,佛優於道的目的。

在探討道教不創立於漢末、道教與老子的關係不始於張道陵,這兩個問題之前,必須先對宗教一詞下定界說。關於宗教,中外學者對它所下的定義,不下幾十種之多,眾說紛紜,難有定論,有的失之狹隘與偏頗(註一)。英國.司馬脫(niniansmart,1927-)曾以六個層面來論述宗教;一、儀式。二、神話。三、教條。四、倫理。五、社會關係。六、經驗(註二)。但大抵說來,上面的六點也可以歸納成三點來敘述,即是成為一個宗教,必須具備信仰、儀式、及信徒這三者。信仰、儀軌、信徒,為組成宗教之三大要素。有教義經典,可使信仰者有目標;有儀式科軌,能借此以達其目標;且有足夠之信徒擁護此信仰;如此便可以構成宗教了。在這個要件之下,縱使是人類的原始社會,也有它的宗教存在。如以更進步一點的宗教來說,則常具有以下的條件;一、教義。二、典籍。三、證道方式。四、儀軌。五、組織等。今即以這五者為要件,來衡量道教。

就以宗教五要件來說;道教以求長生成仙為宗;以符咒、存思、導引、藥餌、房中、避穀為修鍊之方;以神衹方位、服色、祭法,為壇場儀軌。戰國至秦,這些記載,不絕於書。至於道經方面,見諸記載者,在張道陵之前已有淮南王撰著的《枕中》、《鴻寶》、《苑秘書》,以及《陵陽子明經》、《包元太平經》、《太平經》、《紫閣圖文》(註三)等。不管由教義、典籍、證道方式、儀軌來說,這些在張道陵之前均已存在,因而以張氏為道教之創始人,並不妥切。

至於在組織教眾方面,據《後漢書.馬援傳》,早在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,卷人維氾和他的弟子李廣,都曾以宗教力量,組織群眾,並聚眾造反。而靈帝熹平年問,有駱曜,光和中有張角、張脩,稍後有張魯等,這些人都是以宗教的力量來教化民眾,組織民眾。道教有系統的組織教眾,雖較佛教略晚,但並不說明它早期沒有信徒,或信徒較少。初期道教是昌盛於帝王,而不是興盛於民間;戰國時的齊威王、宣王、燕昭王、楚王(註四),其後的秦始皇、漢武帝、宣帝、元帝、成帝、哀帝、王莽等等都是帝王而好神仙。而遠在張道陵之前的西漢之世,上至帝王將相、公卿大夫,下至一般庶民百姓,崇信長生修仙,及導引服食者,已相當多。也許由於道教的早期,大都盛行在上層社會(註五),帝王公卿自不願大規模且有組織的教眾出現,所以有系統的組織較晚。並且時至今曰,道教的組織與其他宗教相較,也顯得並不是很緊密。今天,道教在台灣民間,雖擁有廣大信眾,但大部分的教徒,卻自己不知道所信的是道教;因此以教眾組織的早晚、鬆緊,來衡量道教的成立,並不是很客觀的作法。

再者,任何一個宗教,其教義與儀軌,常會隨時代而做改變,如佛教由早期的原始佛教,發展到後來的大乘佛教,以及至西元八世紀發展成密宗,變化甚大。大乘與小乘經典所使用的文字,由巴利文轉為梵文,而教義方面也由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轉而為常、樂、我、淨;幾乎完全相反。而密宗的重視咒語、護摩,更為早期大小乘所共摒斥;但吾人都可以以佛教稱之。再者,一般以釋迦牟尼為佛教創始人,但佛教的經典、儀軌都是在釋迦死後很久才陸續建立。基於上述的這些理由,因此,我們應該也可以把道教的成立期,往上推溯到先秦的方士時代,將方士與道士合而一之。畢竟先秦方術與後來道教間的差異,遠比佛教大小乘及密宗的差異來得小太多了。

又,在漢前,道教可以說是純粹的本土宗教,至於在東漢後的發展過程上,當然道教也會和其他宗教一樣,吸收其他的教義以充實自己。尤其佛道二教,在中國日久,常有相混共祀的現象,如觀音既為佛教神衹,也為道廟所供;關公為道教之神,也是佛教護法神。因而在今日,我們應如何來界定何者才是道教徒?則筆者以為道教具有底下的特色;道教以修鍊得道者為仙;以生前有功於民,死後入祀者為神;神衹的組織與階位,仿照人間帝王的行政組織;以齋醮求褔、禳災;以酒、脯、紙錢祈祭;以符、籙、咒、印、噀水、禹步,來驅鬼、治病;以劍、鏡、鈴、印為法器;以扶鑾、降真,來溝通人神。而修鍊法,則有內丹、外丹之分。

道教以有功於民者為神,其實是承自周世中國固有的思想。《禮記祭法篇》說:「夫聖王之制祭祀也:法施於民,則祀之;以死勤事,則祀之;以勞定國,則祀之;能禦大菑,則祀之;能捍大患,則祀之。」由此馬頭娘可以為蠶神,媽祖可以為海神,岳飛、文天祥,進而一切的忠臣孝子都可以成神。這種觀念,對杜會有正面意義,讓人勇於犧牲,勇於為民勤勞,較符合儒家的入世之思,而不像有些宗教遠離人群,以人世為苦,著重個人出世的靈修。早期的道教允許道士結婚生子,主張肉體可以成仙,也說明了道教是較不放棄今生求來生的宗教。這種對今生的肯定與追求,再加上儒家的思想,使中國人一直不易成為過度沈溺於追求死後世界的民族。而道教養生吐納之說,有助於人體健康;其鍊丹說,則使人重視化學科技,道士重合藥,多精通岐黃,亦常能實際醫治人病。因而以一個本土宗教而言,吾人應給它一個肯定的地位,而不應任其淪沒消失。

 由於近世學者對於道教,都以為創自張氏,且在道教與道家的關係上,以為是道教攀附並剽竊道家(註六)。然此二說可議者多;筆者以為道教不始自張陵,且並不是道教攀附道家,而是道家攀附神仙鍊養。茲據文獻所示,將於本篇及下篇中,分別來論述。

貳、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

張道陵本名張陵,後始稱為張道陵,道徒習慣以張道陵稱之。由史料來看,道教創始於先秦,不創始於張道陵。以張道陵為教主,實還不如以老子或黃帝為教主來得妥切,符合史實。今由道教神仙信仰、修煉法、科儀、壇場儀制、先秦道家與神仙的關係、道教經典、道教理論、派別等諸方面,來論述道教不始於張道陵。至於說道教創始於張道陵,則筆者前面已言,乃是隋唐間佛道相攻,北周釋道安及唐初法琳等人醜化道教之言(詳細論述,見下文第十二條)。底下,我們有十餘條論證,可以說明道教不始於張道陵,合分項論述於下;

一、由神仙信仰上,看道教不始於張道陵。

學者都知道,道教出自本土,因此殷周時之鬼神信仰、巫醫祈祝,也都被日後的道教所吸收。至於道教所標榜,追求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,雖然在商代及西周之世,尚未有明顯史料,證明其存在;但《山海經》有不死藥及羽民、不死民、西王母、崑崙山等敘述,其說已混合神與仙為一;而《史記.封禪書》所載萇弘及《史記.扁鵲列傳)載長桑君之事,說萇弘以方事靈王(註七),扁鵲之師長桑君能隱形不見,藥能使人徹視,洞見五臟;其說皆與仙人無異;萇弘、扁鵲皆周靈王時人;是春秋晚期,已有方士出現。《漢書.郊祀志》載西漢成帝好道,谷永上書諫諍,在論及神仙方士時,亦以周史萇弘為始;足證求仙思想至遲應在春秋之世已存在。而到了戰國初期,西元前四世紀前後,更有了明顯的求仙記錄。《史記.封禪書》云:自齊威、宣之時,騶子之徒,論著終始五德之運。及秦帝,而齊人奏之,故始皇采用之,而   宋毋忌、王伯僑、充尚、羨門高,最後皆燕人,為方僊道(仙),形解銷化,依於鬼神之   事。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,而燕、齊海上之方士,傳其術,不能通;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,自此興,不可勝數也。自威、宣、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、方丈、瀛洲,此三神山者,其傳在勃海中,去人不遠,患且至,則船風引而去。蓋嘗有至者,諸僊人及不死之藥,皆在焉。其物禽獸盡白,而黃金銀為宮闕。未至,望之如雲,及到,三神上反居水下。臨之,風輒引去,終莫能至云。世主莫不甘心焉。

《史記》的這段記載,是較早期,較完整的神仙信仰敘述。除文中所說齊威王、齊宣王、燕昭王等人派人入海求仙藥外。證之先秦典籍,《列子.湯問篇》說有岱輿、員嶠、方壺、瀛洲、蓬萊等五仙山,上有不死仙人及不死藥,禽獸皆純白;後來沈了二山,剩下方壺、瀛洲、蓬萊三島,方壺也稱為「方丈」。《史記.封禪書)及《史記.秦始皇本紀》所說的三島,本之於此;其後漢末六朝的典籍,則以蓬萊、方丈、搏桑(扶桑)為三島,將瀛洲貶入十州中(註八)。再者,《列子.說符篇》也說燕王遣使者向人學不死之道;《韓非子.說林上》、《戰國策.楚第四)同載有人獻不死藥於楚王,被中射之士所食。而道家《老子》所述道體之說,及《莊子》所述得道之人,多和神仙相近;屈原《楚辭.遠遊》更以老子的清靜無為,當做是神仙修煉之力,說詳本書第二篇。《莊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關尹子》等書,且多方面的談到神仙的食氣、導引、避穀(不食五穀)等修鍊方式,並對神仙人物的神奇能力多所描述。可見此時的神仙信仰及修鍊之說,在舂秋戰國時已盛行開來。

由不死的追求─神仙信仰土來說,至遲在東周春秋戰國時即已存在。因而由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神仙思想土來看,並不是始自張道陵,不能將張氏視為道教的創教者。

二、由修煉法及科儀上,看道教不始於張道陵。

在道教修煉法上,較重要者有:藥餌、食氣、導引、存思、面向北斗、禹步、噀水、叩齒、禁咒、桃木、靈符、劍鏡等之運用。

在藥餌上,如上條所引。先秦載籍中,如《列子》、《韓非子》等書、都有不死藥的記載。在食氣、導引上,則近世出土了戰國時期的《行氣玉銘》,而《老子.十章》也有「專氣致柔」說。《莊子.刻意》有「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」之論述。《楚辭.遠游》有;「餐食六氣」說;都是論述行氣導引方面的史料。

存思法,起於周世宗廟祭衵的「致齋」,道教沿用之。而道教作法時面北,禹步、噀水、叩齒、禁咒、燒符成灰,及桃木之運用,見於馬王堆出土《養生方》、《雜療方》、《五十二病方》等篇中,關於劍鏡的重視,方可追溯至戰國及西漢。

以上有關道教修煉法的詳細論述,請見本書第五篇。道教的這些修煉儀軌,都遠在東漢張道陵出生前,即已存在,並被民間普遍使用;不是張道陵所創。張道陵只是繼承者,而非創造者。

三、由祭中儀制上,看道教不始於張道陵。

道教齋壇神衹位次,方向、衣色等皆由中土帝王郊天、祀地壇演化而來。《尚書》《堯典》《舜典》已有祭祀日月山川、天地諸神的記載,而《墨子迎敵祠篇》,依敵人不同方位,設置不同之壇、神、服色、犧牲、祭儀等;道教祭儀中的立壇原則,大都與《墨子》相近。而《史記》載漢武時,方士奏呈了許多種祭神壇儀;這些壇都是以方壇及圓壇為主,依神衹的階次,分多重排列;方位、服色、牲品、祭法,各有規範。方士即是道士,這些直接為道教齋壇所本,間接也影響了佛教密宗的金胎兩界大曼荼羅。這方面的詳細論述,請見本書第五篇及拙作《道教與密宗》一書。

由壇場祭儀來看,秦漢帝王的祭祀鬼神衹,大都出自方道士之手。道教的祭儀,遠在張道陵前已存在,因而道教並不是創始於張道陵。

 四、由組織教眾上,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。

據現存史料看,道教神仙信仰,初期流行於帝王公卿間,如《史記.封禪書》、《列子.說符》、《韓非子.說林上》、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等所見到先秦時期的神仙者追求,都是諸侯王。至於秦及西漢之世,據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後漢書》等記載,此時好道術神仙者,在帝王方面,有:秦始皇、漢武帝、宣帝、成帝、哀帝、王莽等;在公卿方面,如淮南子、劉向、王根等人(註九);亦是流行於上層社會者多。但道教的禁咒、禹步、噀唾等術儀,據馬王堆出土醫書所載,則可證明先秦至西漢初,普遍流行於民間。

由於道教神仙思想盛行於帝王公卿,方士為他們所用,所以在先秦及西漢之世,在組織教眾方面,乏有力之高道加以組合,因而較為鬆散。這種情形,到了東漢有所改變;東漢的帝王較理智,不相信神仙說;光武帝雖迷信讖緯,卻窮折方士黃白之說(註一0)。東漢帝王中,較好道的,唯有東漢中晚期的桓帝。在東漢,由於有能力的高道,得不到帝王的寵信,於是轉而向民間發展,因而開始有民間教團組織的產生。今所見最早教團,應是《後漢書.馬援傳》所記,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七年,西元四一年,卷人維氾和他的弟子李廣,以宗教力量,組織群眾,並聚眾造反。其後至東漢靈帝熹平年間,有駱曜,光和年間有張角、張脩,稍後有張魯等,皆以宗教組織民眾。以道教有系統的教眾組織來看,遠在張道陵前的東漢初已經開始;教眾的組織,並不始於張道陵。

五、由先秦道家老莊列已攀引伸仙方術上,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之推尊老子。

一般學者認為道教和老子的關係始自張道陵的攀引老子,換句話說是道教攀引道家,不是道家攀引道教。但證之史籍,則適得其反。早在張道陵之前,老莊列等道家人物及道家典籍,已開始和道教神仙有相互融合的情形出現。道家書籍中對得道者的描述,都跟神仙很接近;甚至對老子其人及其門徒,也把他們神仙化,《列子.周穆王》、《列子.仲尼篇》所提及的老子及其學生,能「存亡自在」、「冬起雷,夏造冰」,能讓「飛者走,走者飛」,「能以耳視而目聽」;是已把老子看作神仙人物。而屈原《楚辭.遠游》說:漠虛靜以恬愉兮,澹無為而自得。聞赤松之清塵兮,願承風乎遺則。貴真人之休德兮,美往世之登仙。與化去而不見兮,名聲著而日延。奇傅說之託辰星兮,羨韓眾之得一。

更把老子的恬澹無為,看做神仙之修煉方式。在《莊子.刻意篇》、《莊子.在宥篇》中也已如此,只是《楚辭.遠游》較為直接明顯。漢時《淮南子.原道》亦稟承其說;而河上公注《老子》,亦是以方士導引吐納等說來解釋《老子》。由上所述,道家與道教的關係,是道家先攀引了神仙道教,而不是道教先攀引道家;道家老子與神仙道教的關係,遠在先秦戰國時已開始,不是始於張道陵的推尊老子,託借老子授經以傳教。且假借老子授經者,在西漢成帝時之于吉已如此,亦不始於張道陵,宋.賈善翔《猶龍傳.卷一.序》:「在孝成時,授于吉太平輕;在東漢時,授輔漢天師經籙。」同書《卷四.授于吉大平經》;「至順帝時,琅邪人宮崇詣闕進《太平經》,表云:『親受於于吉,言吉親受於太上也。』」(《正統道藏.洞神部.譜籙類.敬字號》),據宮崇之表,則知早在張道陵前,亦有人假借老子授經以傳教。有關道家與道教之詳細論述舉證,請見本書第二篇。

六、由先秦及西漢已出現大量道教修仙經典上,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。

标签:論道教 創立年代 兼論 道教 不始於 張道陵 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现代道教斋醮情况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