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道教概貌

論道教的創立年代─兼論道教不始於張道陵(2)

时间:2015/10/21 9:37:12   作者:   来源:   阅读:2144   评论:0
内容摘要:摘自《周秦兩漢早期道教》 蕭登福教授著壹、序言道家是先秦的哲學宗派,道教是出自中國的本士宗教。哲學與宗教原有區分。至於道教與道家的相結合,一般學者以為道教創自張道陵,並把道教的攀附道家,說成始於張道陵依託老子以傳經;且將道教的區分,以張道陵為界限,將先秦至張道陵前者,稱為道教前身...
經典是傳教的重要依據,通常是先有教主及傳教者,然後才有宗教;至於大批傳教經典的出現,則更應是在教主出現之後。據此,如以張道陵為教主,則大批道典的出現,應是在張道陵以後。但以史籍戺載,及近世出土所見者而言,遠在張道陵之前,大批和修仙養生有關的經典,早已存在。

舉例而言,《史記.秦始皇本紀》盧生說秦始皇之語中提到「方中」,近人日本瀧川龜太郎註云;「方,仙方也。」方中即是仙方書中的記載。東晉.葛洪《抱朴子.論仙篇》,說秦大夫阮倉撰有《列仙傳》,後被劉向增刪而成劉向著之《列仙傳》。東漢.王逸注《楚辭.遠游》引用道書《陵陽子明經》。班固《漢書.楚元王傳》說淮南王劉安撰有《枕中》、《苑秘》,《鴻寶》等,又有《鄒衍重道延命方》。《抱朴子.遐覽篇》說有《墨子五行記》五卷,「劉君安未仙去時鈔取其要,以為一卷,其法用藥用符,乃能令人飛行上下,隱淪無方。」班固《漢書.藝文志.方技.房中》所載房中術之著作有「《容成陰道》二十六卷、《務成子陰道》三十六卷、《堯舜陰道》二十三卷、《湯盤庚陰道》二十卷、《天老雜子陰道》二十五卷、《天一陰道》二十四卷、《黃帝三王養陽方》二十卷、《三家內房有子方》十七卷。右房中八家,百八十六卷。」《漢書.藝文志.方技.神仙》載有神仙家:「《宓戲雜子道》二十篇、《上聖雜子道》二十六卷、《道要雜子》十八卷、《黃帝雜子步引》十二卷、《黃帝岐伯按摩》十卷、《黃帝雜子芝菌》十八卷、《黃帝雜子十九家方》二十一卷、《泰壹雜子十五家方》二十二卷、《神農雜子技道》二十三卷、《泰壹雜子黃冶》三十一卷。右神僊十家,二百五卷。」《漢書.藝文志.道家》所列三十七家,其中也有不少與道教有關者。
   又,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道書有;《卻穀食氣》、《導引圖》、《養生方》、《雜療方》、《胎產書》、《十間》、《合陰陽》、《雜禁方》、《天下至道談》。這些神仙方術的書,有的寫於帛上,有的寫於木簡上。馬玊堆三號墓主葬於西漢文帝十二年,上述的書,有的是
用秦時的篆體來抄寫的,其抄寫年代,或在秦未,或在漢初;其撰成年代,則應比抄寫更早。至今皆已二千多年。

又,《漢書.卷七十五.李尋列傳》:「成帝時,齊人甘忠可詐造《天歷包元太平經》十二卷。」《後漢書.襄楷傳》載于吉《太平清領書》一百七十卷。《大平清領書》又稱《大平經》。

又,《後漢書.卷四十二、光武十王列傳.東平憲王蒼》:「《漢章帝賜東平憲王劉蒼》秘書、列仙圖、道術祕方。」祕書、列仙圖、道術秘方,顯然都是道教典籍和道教修仙有關。東平憲王劉蒼為光武之子,明帝之弟,章帝叔父,死於建初三年《西元七十八年》;劉蒼應當是神仙道之愛好者,或者章帝欲其學仙長壽,所以漢章帝才會賜以道教典籍。可惜史書未詳載這些道典的名稱,但由此可知在東漢初,道書之撰著應已不少。

上述諸道經,都出現在張道陵前,其中除《太平經》係撰成於東漢外,其餘大都是西漢及先秦之道典。再者,葛洪《抱朴子.遐覽篇》記載其師鄭隱所藏道書,計有二百六十一種,一千二百九十九卷。鄭隱為三國時葛玄弟子,所藏之書,其撰成年代皆在西晉前,包括了兩漢、先秦及三國之道典;其中有許多是撰成於三張前。以上有關張道陵前道教典籍之詳細論述,請見本書第四篇。由張氏之前,道書已大量出現並流行來看,可證道教並不創始於張道陵。

七、由「道家」、「道教」二詞先後上,肴道教不始於張道陵

早期典籍中,用來稱呼神仙方術所代表的宗教,其名相有;方僊(仙)道、神仙家、神仙之道、神仙事、神仙方術、力道、方術、養生卻老之術、道家、黃老、黃老道、道術、鬼道等等,名相繁多,並無統一或專門的稱呼;漢末六朝,則漸漸傾向於以「道家」一語來稱呼當時的道教。至於用「道教」一詞來稱呼宗教,則始見於東漢郭憲《別國洞冥記.序》及北魏寇謙之清整道教,唯其普遍被使用,則已是六朝末以後的事了。今將載籍所見稱呼,略引證於下:

西漢.司馬遷《史記.封禪書》稱神仙修鍊者為「方僊道」,西漢.桓譚《新論》云;「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,從其學養生卻老之術。」(《意林》及《御覽》七百二十引》、《新論》又云:「近哀平間,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。」(《博物志》、《法苑珠林》七十六、《御覽》六百四十二引》。方僊道、方道、養生卻老術等,都是西漢當時對道教的稱呼。

東漢王充《論衡.道虛篇》云:「道家相誇曰:真人食氣,以氣而為食……道家或以導氣養性,度世而不死……道家或以服食藥物,輕身益氣,延年度世。」文中以道家來稱呼道教。《論衡.譴告篇》云:「『何以知其聾也?以其聽之聰也。何以知其盲也?以其視之明也。何以知其狂也?以其言之當也。』夫言當、視聽聰明,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。」文中何以知其聾也等三句,係引自《呂氏春秋.任教篇》,全文係由《老子、十二章》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。」所衍化而來。可見在王充書中,道家一方面代表了先秦哲學家,另一方面則為當時對道教之稱呼。與王充同時代的班固,在所著《漢書》中,則或稱神仙家,或稱神仙方術、神仙之道。《漢書.藝文志》稱當時之道教為「神仙家」,而《漢書.楚元王傳附劉向傳》云:「上復興神僊方術之事。」《漢書.郊祀志》載谷永上書成帝;「甘心於神仙之道。」《漢書.郊祀志下》云;「莽篡位二年,興神僊事。」班固大抵以「神仙」二字來代表道教。

又,《後漢書.祭祀志下》:「桓帝即位十八年,好神僊事。」《後漢書.襄楷傳》:「宮中立黃老、浮屠之祠。」《後漢書.卷七十一.皇甫嵩傳》;「初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,奉事黃老道,蓄養弟子,跪拜首過,符水咒說以療病。」《後漢書.卷七十五劉焉傳》:「沛人張魯,母有恣色,兼挾鬼道,往來焉家。」《三國志.張魯傳》裴松之注引《典略》;「角為太平道,脩為五斗米道。」《後漢書.卷三十六.張霸傳.附張楷傳》:「性好道術,能作五里霧。」《後漢書.方術.左慈傳》;「左慈字元放,廬江人也,少有神道。」《後漢書.方術.王和平傳》;「北海王和平,性好道術,自以當仙。」黃老、黃老道、道術等均為道教之異稱,兩太平道、五斗米道、鬼道等則為不同之教派。

綜合來說,方僊道、神仙家、道家等名稱,是東漢中葉張道陵出現前,所見對道教的稱呼;至於張道陵之時及其後,又有五斗米道、太平道、鬼道等,則為道教教派之別稱,不能用來專指後世所言的道教。而在方傳道、神仙家、道家等稱呼中,「道家」一詞所用的次數最多,最為普遍。自漢至六朝,史籍所見,通常大都以「道家」一詞來稱呼道教。如東漢.牟子《理惑論》:「靈帝崩後,天下擾亂,獨交州差安,北方異人咸來在焉,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,時人多有學者,牟子常以五經難之,道家術士莫敢對焉。」(《弘明集.卷一》,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第五二冊,一頁中》,又云:「道家云:堯、舜、周、孔、七十二弟子,皆不死而仙。」(《弘明集.卷一》,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第五二冊,六頁下、七頁上);晉.葛洪《抱朴子.外篇.自序》;「其內篇,言神僊方藥,鬼怪變化,養生延年,禳邪卻禍之事,屬道家。」蕭齊.謝鎮之《重書與顧道士》:「道家經籍簡陋,多生穿鑿,至如《靈寶》、《妙真》,採撮《法華》,制甩尤拙;及如《上清》、《黃庭》所尚,服食、咀石、餐霞,非徒法不可效,道亦難同。」(《弘明集.卷六》,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第五二冊,四二頁中下),蕭齊.明徵君《正二教》;「今之道家所教,唯以長生為宗,不死為主,其練映金丹,餐霞餌玉,靈升羽蛻,尸解形化。」(《弘明集.卷六》,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第五二冊,三八頁上),北齊.魏收《魏書.釋老志》:「道家之原,出於老子。其自言也,先天地生,以資萬類。上處玉京,為神王之宗;下在紫微,為飛仙之主,千變萬化,有德不德,隨感應物,厥跡無常。」

上述所引諸例,由漢至六朝,都是以道家來稱呼道教;不僅儒、道書如此,甚至佛教在談及道教時也稱為「道家」,或直接以老子來稱呼道教,梁.僧祐《弘明集》所見僯道論辯者,大都如此。

至於使用「道教」一詞,來做為神仙方士道的代稱,則出現甚晚。「道教」二字,雖在先秦時已有之,如《墨子.非儒下》;「儒者以為道教。」但其義與宗教之道教有別。不僅先秦如此,兩漢魏晉時也是如此,如牟子《理惑論》云;「孔子以五經為道教。」一《弘明集.卷
一》,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第五二冊,二頁上),西晉.陳壽《三國志.吳書.陸遜傳》:「熙隆道教。」上二文中的「道教」,其義皆是指大道教化而言,並不是指神仙方術的宗教。再如前面所引蕭齊.謝鎮之《重書與顧道士》,謝氏在文中使用了「道家」與「道教」二詞,文云:「君臣父子,自相胡越,猶如禽獸,又比童蒙,道教所不入,仁義所未移。」又云:「道家經籍簡陋,多生穿鑿,至如《靈寶》、《妙真》,採撮《法華》………」此二句,謝氏以「道家」來稱呼宗教;卻以「道教」來指仁義等大道教化,道教並不用來指稱宗教。

道教一詞被用來稱呼神仙宗教,據日本野口鐵即編《道教於日本》第一卷《道教之傳播於古代國家》總論三「道教」於「道家」(註一一)所考證,以為係始自五世紀北魏寇謙之,《魏書.釋老志》載太上老君對寇謙之說:「汝宣吾新科,清整道教,除去三張偽法,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。」野口氏以為此是「道教」二字初用於宗教上。其實除野口鐵郎所說北魏寇謙之以「道教」來稱呼宗教外,用「道教」來稱呼宗教,較早的文獻,尚有東漢初.郭憲《別國洞冥記.序》云;「東方朔因滑稽浮誕以匡諫,洞心于迫教,使冥跡之奧,昭然顯著。……武帝以欲竊神仙之事,故絕域遐方,貢其珍異奇物,及道述之人,故于漢世盛于群主也。」文中郭氏提到了道教。《別國洞冥記》一書,《四庫提要》疑其為六朝人偽託,然乏實證。今不論其書是否偽託;自漢魏至六朝,「道教」一詞甚為少用,而「道家」之使用較為普遍,則為不爭之事實。如本文前面所舉證者即是如此。再如五世紀未,齊.顧歡《夷夏論》云:「佛教文而博,道教質而精……佛言華而引,道言實而抑……佛經繁而顯,道經簡而幽。」文中之佛教、道教,其義仍偏向於佛家教化,道家教化而言。但到了齊梁之際,道家、道教二詞,則已有逐漸混用的現象,道教被用來稱呼宗教逐漸多了起來;如梁.劉勰《滅惑論》:「《三破論》云:道家之教,妙在精思得一………《滅惑論》曰:二教真偽煥然易辯,夫佛法練神,道教練形。」(《弘明集.卷八),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。第五二冊,四九頁下)。劉勰文中,道家、道教已出現混合使用情形,二者同義,皆指宗教,名雖異而實同。

由於漢魏六朝,世人大都用「道家」來做為神仙宗教的專稱,「道教」一詞被普遍使用,已在六朝之未,也遠在張道陵教派盛行之後甚久。今由其名相的使用上來看,道教並不創始於東漢的張道陵,道教約五斗米道派方創始於張道陵。

八、由「道士」及「天師」二名相上,論近教不始於張道陵。

1、道士、道人名稱之使用

中國先秦時將鍊丹服藥禱祀求仙者,稱為方士,入漢後則又將方士稱為道士。以道士來稱呼方士,據史料所見,或說出於黃帝,或說始於西周穆王,但大抵西漢世已如此。

《孔叢子.陳士義》:

魏王曰:「吾聞道士登華山則長死(生),意亦願之。」對曰:「古無是道,非所願也。」

王曰:「吾聞信之。」對曰:「未審君之所聞,親聞之於不死者耶?聞之於傳聞者耶?君聞之於傳聞者,妄也。若聞之於不死者,今安在?在者,君學之勿疑;不在者,君勿學無疑。」董仲舒《春秋繁露.循天之道》:

故養生之大者,乃在愛氣;氣從神而成,神從意而出;心之所之謂意。意勞者,神擾;神擾者,氣少;氣少者,難久矣。故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,平意以靜神;靜神以養氣。氣多而治,則養身之大者得矣。故古之道士有言曰:「將欲無陵,固守一億。」此言神無離形,則氣多內充而忍饑寒也。

《漢書.郊祀志下》:

「立神明臺,井幹樓」顏師古注云;「《漢宮閣疏》云;『神明臺高五十丈,上有九室,恆置九天道士百人。』」

桓譚《新論》:

元帝被病,廣求方士。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至。詔問何所能為。對曰:「但能忍寒暑耳。」乃以隆冬盛寒日,令袒衣,載以駟馬,于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馳;御者厚衣狐裘,甚寒戰,而仲都無變色.臥於池臺上,曛然白若,因為待詔。至夏大暑日,使曝坐,又環以十爐火,口不言熱,而身不汗出。(錄白嚴可均《全後文》卷十五)

桓譚《新論》又說;

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,從其學養生卻老之術。君惠曰:「龜稱三千歲,鶴稱千歲。以人之材,何乃不及蟲鳥邪?」余應曰:「誰當久與龜鶴同居而知其年歲耳。」(《意林》及《御覽》七百二十引)

《漢書王莽傳》:衛將軍王涉素養道士西門君惠,若惠好天文讖記。
《後漢書光武紀》:道士西門君惠。
《事物紀原.道釋科教部.道士》:

《黃帝內傳》有道士行禮之文,此疑謂有道之士也。《樓觀本記》曰:「周穆王因尹真人草樓之觀,召幽逸人居之,謂之道士;平王東遷置七人,漢明帝永平七年,置三七人,晉惠度四十九八。」審此,即是自周而有也。司馬遷、班固敘秦漢甚詳,洎春秋以來,殊無一人以一言彷彿道茲事者,亦為可疑矣。然范曄《後漢書》於《光武紀論》始有言道士西門君惠、李守等云:「劉秀為天子。」蓋前漢末事,則道士之初,當此矣。注《列仙傳》又有道士浮丘公接周靈王太子晉上嵩高山者。

《事物紀原》載《黃帝內傳》說道士起於黃帝時,《樓觀本記》說西周穆王置道士;此二者皆較為邈遠難查,但上述史料中,《孔叢子》及西漢武帝時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均已引用到古代道士之言;桓譚《新論》中,提到元帝時道士王仲都,顯然當時已用道士來稱呼方士。可見「道士」一語,並不始於張道陵父子。又,桓譚《新論》以方士稱西門君惠,而《漢書》、《後漢書》則將西門君惠稱為道士,更可以證明西漢時,方士即是道士,兩者並無差別。道士一詞,在東漢便逐漸被普遍使用,《後漢書.卷二十.祭遵傳》載光武帝建武三年(西元二七年),時「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,以五彩囊裹石繫豐肘」策張豐造反;《後漢書.卷八十二.方術列傳.許曼》載許曼祖父「行遇道士張巨君授以方術。」《後漢書.卷四十一.第五倫》,載第五倫於光武帝初,載鹽往來太原、上黨「所過輒為糞除而去,陌上號為道士。」第五倫行善掃除垃圾,被時人尊稱為道士,可見道士一詞,在當時也是一種尊稱。又,道士在漢世也稱之為道人。

标签:論道教 創立年代 兼論 道教 不始於 張道陵 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现代道教斋醮情况
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