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野仙踪 > 六十六个梦
+

中华梦乡—石竹山六十六个梦:因祸得福

2015/10/22    作者:郑敬平    来源:石竹道文化    阅读:1532

因祸得福

唐代中叶,很多皇帝短命,比如敬宗(李湛)登基不到三年就一命归天,由他的儿子李昂接位,称文宗,国号大和。大和四年(公元830年),福清置县以来出了第一个进士,他叫林简言。
林简言中了进士后,一直出不了科,用现代的话说,就是还没分配工作,那时候一旦有了工作,就有了一官半职,就可以为族人办事。林简言迟迟不能出科,急坏了族人们。
族人为何着急呢?
诸位有所不知,自玄宗李隆基起用第二个年号开元起,即公元713年起,也就是林简言中进士的117年前,不知什么原因,朝廷户部中止了户口和田产的普查,结果征收税赋没有了依据。当时推行“两税”制,即按村居的户数征税,混称“户税”;按各户田产征税,混称“地税”。到了安史大乱,军饷刻不容缓,掌管财粮的官员等不及户部重新统计全国的人口和田产,就按人口和田产增长20%计算征税,并且税金不以实物的数量来计算,而以钱币的金额来计算。比如,一户征税10文铜板,当时10文铜板可买1斗米,农家一户交1斗米就算完税了。可是100年后,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,物质逐渐丰富,货币升值,10文钱可买5斗米,也就是说此时每户需交5斗米才算完税,无形中税赋提高了5倍。其结果,农民的一年的收成还不够交税。因此,族人希望林简言尽快出科,有了一官半职,好向上反映,减轻族人的税赋。
族人们知道,中了进士不一定就有官做,要在京城里“等缺”,即等待空缺的职位。等缺的进士很多,僧多粥少,竞争自然很激烈,口袋有钱的走钱路,朝里有官的走官路,而林简言口袋里既没有钱,朝里也没有官,如何是好?族人们相议上石竹山求仙君指点。
那个时候,石竹山上还没有道观,17年后才有灵宝观。族人到山上仙君洞祈梦,梦见一个人不慎落水,没有溺死,还从水里摸上来一锭金元宝。祈梦的族人不得其解,回去请识文断字的先生解梦。先生说,此梦乃“因祸得福”的意思。
却说林简言在京城等缺的时候,眼见唐文宗沉缅在权贵和藩镇割据势力的吹捧中,做着太平盛世的梦,很为国家兴衰着急,便写了一篇《汉武封禅论》,借批评汉武帝好大喜功,爱听奉承拍马的话,导致奸侫得宠,忠良受压,百姓遭殃的史实,为当朝皇帝敲警钟。朝中权贵和藩镇割据势力们看了这篇文章后吓得面如土色,他们害怕皇帝看了这篇文章来个以史为鉴,照出他们不可告人的嘴脸,坏了他们大事。所以密商要把林简言赶出京城,以除后患。恰在此时,福建来报,泉州刺史空缺。当时泉州还没完全开发,被称作“南蛮之地”,派往那里的官员无异于“发配”。权贵们大喜,向皇帝力荐林简言出任泉州刺史。皇帝自然不知道权贵们的用意,当朝准奏。果然应了石竹山仙君的梦:“因祸得福”,一篇借古讽今的文章换来一个泉州刺史。
林简言得到封官后不忘家乡族人重托,临上任前向朝廷上书,用现代的话说,向中央政府打报告,要求为族人减免繁重的税赋。朝廷把林简言的报告转福建酌议。“酌议”译成现代文即“研究酌情处理。”其实所谓“酌议”只是套话,那时候讲的是长官意志,谁官大谁讲话算数,根本不存在什么“酌议”。
当时,福建还没有“省”的设立,叫“道”,观察使是道的最高长官。时任福建道观察使姓罗名让,罗让接到朝廷转来林简言为族人减免税赋的报告,便把林简言叫来问话。他说:“过去盈川徐公官居相国,只向朝廷请求减免一个乡的徭役赋税;而你福唐(福清)县林公,以一个州的刺使却要求减免一族的徭赋,你以为适宜吗?”
林简言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,他说:“其一,下官老家地处沿海,族人多以种地、晒盐为业。奈十年九旱,只能种些番薯为粮,连肚子都填不饱,如何负担得起沉重的税赋!同时盐税日增,只好提高盐价。盐贵了没人买盐,晒盐又如何当饭吃!其二,福唐县自圣历二年(公元699年)置县,于今大和四年(公元830年),131年仅出下官一位进士,足见下官家乡贫穷落后。下官有今天,全仗族人栽培。因此,下官此求,不仅仅是个人给族人的一种回报,也是朝廷对基层重视教育,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个奖赏,以利于激励世人把兴学之风发扬光大。”
罗让无言以对,照准林简言的请求。
正如道家祖师所言:祸兮福所倚。

  • 相关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相关评论
中国福建福清市石竹山道院管委会
【电脑版】  【回到顶部】